在历史上,当国家开始走向强盛时,往往以业绩定奖惩,孰忠孰奸,并不分明。当国家开始走向衰败时,往往以忠奸定奖惩,“忠臣谱”和“奸臣谱”都可以拉出一长串名字。“奸臣”也可能立功,“忠臣”也可能败事,关键看领导者如何运用和引导。清末刘鹗曾感慨地说:“天下事误于奸慝者,十有三四。误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,十有六七。”“不通世故的君子”都忠得可爱,正因为其忠,凡事问心无愧,敢于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,而不理会反对意见,焉能不败事?你若细心阅读历史,就会发现刘鹗的话相当有道理。
其实儒学未流行前,君臣关系“庸俗”得多,对忠奸并不那么敏感,君主和下属,一个出钱,一个出力,像做买卖一样,“一分钱一分货”,也可以说,“拿一分钱干一分活”。正如《说苑》所说:“君臣相与以市道接,君县禄以待之,臣竭力以报之;逮臣有不测之功,则主加之以重赏,如主有超异之恩,则臣必死以复之。”大意是:君臣关系用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处理,君王高悬俸禄对待臣子,臣子尽心竭力报效君王。臣子有了意外的功劳,君王就给他重赏。如果君王给予超常的赏赐,臣子就一定效死报答。